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牢记嘱托,奋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牢记嘱托,奋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牢记嘱托,奋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牢记嘱托,奋力打好“三北(sānběi)”工程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的(de)生态文明建设(jiànshè),十分关心(shífēnguānxīn)内蒙古的大草原、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húpō),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zhòngyào)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强调“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shēngtàixìtǒng)保护的首要任务”。2023年6月(yuè)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gōngjiānzhàn)、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林草兴则生态兴”。作为内蒙古林草部门,我们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zǒngshūjì)关于自然资源工作(gōngzuò)的(de)重要(zhòngyào)论述和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树牢“两山”理念,以打好“三北”工程(gōngchéng)攻坚战为牵引,“三绿”并举、绿富同兴,努力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中贡献内蒙古林草力量、展现(zhǎnxiàn)内蒙古林草担当。

全要素统筹,创新“三北”工程保障机制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我们坚持以(yǐ)机制创新作为(wèi)打好“三北”工程(gōngchéng)攻坚战的关键抓手,一系列新机制新举措为“三北”工程建设注入新动力新活力,2024年跑出了日均6万亩的治沙“加速度”。
一是创新工程融合机制。推动防沙治沙(zhìshā)与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fēngdiàn)光伏一体化工程,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化发展模式,累计完成治沙238万亩、配建新能源装机2727万千瓦(wànqiānwǎ),实现增绿、增能、增收多(duō)赢,在库布其沙漠规划建设的一条长400公里、宽5公里的“光伏长城(chángchéng)”初具规模。
二是创新多元投入机制。聚焦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建立了国家(guójiā)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社会(shèhu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2024年争取到位国家资金(zījīn)261亿元(yìyuán),通过设立自治区防沙治沙基金、动员央企参与、开展(kāizhǎn)公益治沙等方式自筹资金100亿元,国家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全部由自治区承担。
三是创新多方参与机制。“三北”工程建设林草既要(yào)当主角(zhǔjué),也要唱好“大合唱”。我们出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gōngjiānzhàn)的意见,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通过“以工代赈”吸纳(xīnà)当地农牧民6.3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8.5亿元(yìyuán),实现了既治沙又致富。
四是创新联防联治机制(jīzhì)。坚持“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域(xíngzhèngqūyù)界限,深化蒙甘陕宁冀辽6省区合作,构建起共建共防共享治沙(zhìshā)新格局;联合三峡集团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塞罕坝相邻(xiānglín)地区治沙9.3万亩,打造央地合作治沙示范样板。
五是创新要素保障机制。“三北”工程(gōngchéng)攻坚战(gōngjiānzhàn)既要千方百计保进度,又要精打细算降成本。我们坚持就近育苗,建成草种繁育基地36.7万亩,草种年生产能力达800万公斤,新建保障性苗圃40处,各类育苗基地39万亩,年可供各类苗木21亿株,不仅能满足全区9亿株的自用,还(hái)可辐射周边,成为“三北”工程重要苗木供应基地。出台降低治沙(zhìshā)成本提高治沙效率(xiàolǜ)7条措施,鼓励各地就地取材、变废为宝(biànfèiwèibǎo),打沙障中将本地产(běndìchǎn)的芦苇、秸秆、灌木平茬物等资源充分利用(chōngfènlìyòng)起来,用省下来的钱治更多的沙。

全点位突破,打好打赢三大标志性战役

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bàn)”在内蒙古,全国60%以上的工作量也在内蒙古。我们坚定自觉打(dǎ)主攻、打头阵,推动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重大战果,两年来累计(lěijì)完成防沙治沙2904万亩。
一是打(dǎ)好黄河“几字弯(wān)”攻坚战,守护黄河安澜。片区分布着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shāmò)和毛乌素沙地,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我们把防风固沙和减少入黄输沙作为攻坚重点,两年来完成防沙治沙1489万亩。重点推动黄河“几字弯”沿岸防沙治沙林草带(dài)全线贯通,南岸在库布其沙漠北缘从丘陵到黄河构筑(gòuzhù)起绿化带、淤地坝(yūdìbà)、光伏治沙带、锁边林“四道防线”,北岸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设一条(yītiáo)长200公里的锁边林草带,入黄泥沙量由(yóu)过去的2700万吨降到400万吨。全面打响毛乌素沙地歼灭战,80%的面积(miànjī)已披上“绿装”。
二是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jiānmiè)战,守护首都“后花园(hòuhuāyuán)”。我们统筹推进沙化土地、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河湖湿地保护修复,两年来完成防沙治沙1065万亩。大力推广“以路治沙”,赤峰市翁牛特旗将(jiāng)防沙治沙与农村公路(gōnglù)建设紧密结合,建设穿沙公路31条、510公里(gōnglǐ),带动治沙95万亩,乌丹至白音套海穿沙公路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公路”。实施“灭黄”行动(xíngdòng),去年兴安盟境内的6万亩裸露沙地被全部歼灭,今年还将有9个旗县实现(shíxiàn)流动沙地全部歼灭。
三是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shāmò)边缘阻击战,构筑起河西走廊阻沙“绿色防线”。片区内分布着(zhe)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气候(qìhòu)干旱、水资源匮乏、流沙活动频繁。我们着力阻断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汇合(huìhé)连片、南侵河西走廊,阻拦乌兰布和沙漠输沙入(rù)黄,两年来(lái)完成防沙治沙280万亩,腾格里沙漠边缘累计后退25公里,初步遏制了两大沙漠的“握手”态势。通过(tōngguò)跨省区联防联治(liánzhì),建设蒙甘、蒙宁边界沙漠锁边林草带,坚决阻止沙漠入侵河西走廊。

全方位管护,切实守护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

防沙治沙“三分治、七分管”。我们把(bǎ)加强建后管护摆在(bǎizài)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一手(yīshǒu)抓治标、解决突出问题,一手抓治本、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坚决防范“边治理、边破坏、边修复”现象发生。
一是下大力气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打破“保护不保护、补贴一样发”的习惯性(xíguànxìng)做法,建立(jiànlì)草原补奖资金发放与农牧民履行义务挂钩机制(jīzhì),实现“以效定补”。坚持试点先行,通过舍饲圈养、集中托养、异地代养等市场化(shìchǎnghuà)手段实现少养精养,去年分流超载牲畜377万羊单位,17个(gè)(gè)试点旗县草畜平衡指数降到10%以下,今年(jīnnián)在99个地区和单位全面推开试点经验,用一年时间集中攻坚,确保年内全区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降到10%以下,历史性解决困扰(kùnrǎo)内蒙古多年的草原过牧问题。
二是大力(dàlì)纠治毁林毁草行为。始终保持打击毁林毁草违法违规行为高压(gāoyā)态势,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林草倒查10年、打击毁林毁草、三北地区林草湿荒综合执法以及全区住建和生态环境领域违法问题(wèntí)集中整治等专项行动(xíngdòng),2021年以来累计整治涉林涉草问题6.16万个,恢复林草植被(zhíbèi)115万亩,挽回经济损失近29亿元。今年开展了毁林毁草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动员全区上下打一场遏(è)制(èzhì)毁林毁草总体战,着力减存量、遏增量,系统治理毁林毁草问题。
三是探索生态建设成果管理新机制。围绕“三北”工程建设(gōngchéngjiànshè)成果“谁来管(shuíláiguǎn)、怎么管、管不住怎么办”的问题(wèntí),积极探索“三北”工程建设成果由国有(guóyǒu)林场代管机制,推行“场外办场”“场外管林”等托管方式,不断提升管护质效。
四是健全(jiànquán)林草行政执法体系。针对机构改革后公安机关不再代行林业(línyè)行政处罚权、草原(cǎoyuán)监督管理机构被撤销、大部分基层林草工作站被撤并,导致“执法体系不畅、执法力量薄弱”的(de)情况,由自治区政府连续2年授权公安机关行使林草行政处罚权,防止(fángzhǐ)执法出现“空窗”,同时加快建设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林草执法队伍,自治区林草局增设了行政执法处、新建林草资源(zīyuán)监测保障中心(zhōngxīn);盟市(méngshì)采取“撤一(yī)设一”方式相应设立林业和(hé)草原资源监测保障中心;旗县统一在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下设林草执法中队,实行“林草为主、农牧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828个林草资源富集的苏木乡镇在生态保护办公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挂牌设立林草工作站,配备专门林草工作人员(gōngzuòrényuán),林草执法力量得到全面加强。
五是(wǔshì)压紧压实监管责任。围绕“发现不及时、监管不到位”问题,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林草资源(zīyuán)监管作为村级巡察的重要内容,全面压实镇村干部监管“前哨”作用(zuòyòng);壮大管护队伍,选聘4.68万名护林员、草管员,实施网格化管理(guǎnlǐ),加大巡护频次(píncì),及时发现、制止和上报毁林毁草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chǔzhì),确保林草资源管护无死角、无盲区。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dǎngzǔshūjì)、局长)
《习近平关于(guānyú)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自然资源(zìránzīyuán)部党组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文字编辑:薛亮、王希
新媒体编辑:刘川



i自然全媒体
转载(zhuǎnzǎi)请在(zài)醒目位置标注(biāozhù)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全要素统筹,创新“三北”工程保障机制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我们坚持以(yǐ)机制创新作为(wèi)打好“三北”工程(gōngchéng)攻坚战的关键抓手,一系列新机制新举措为“三北”工程建设注入新动力新活力,2024年跑出了日均6万亩的治沙“加速度”。

全点位突破,打好打赢三大标志性战役


全方位管护,切实守护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文字编辑:薛亮、王希
新媒体编辑:刘川




i自然全媒体
转载(zhuǎnzǎi)请在(zài)醒目位置标注(biāozhù)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