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尾鱼苗“安家”东海 浙江海洋增殖放流活动在台州启幕
万尾鱼苗“安家”东海 浙江海洋增殖放流活动在台州启幕
万尾鱼苗“安家”东海 浙江海洋增殖放流活动在台州启幕潮(cháo)新闻 记者 胡静漪 赵静 通讯员 蒋永铭
20米长的放生船“储鱼舱”内,密密麻麻的鱼苗将海水“染”成深色,舱盖开启,325万尾(wànwěi)小鱼沿着滑道欢快地涌入东海……6月6日,省海洋经济发展(fāzhǎn)厅(tīng)、台州市人民政府在(zài)温岭举办全国海洋宣传日暨全国放鱼日浙江省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乘船约(yuē)半小时,就进入了温岭积洛三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10余位省(shěng)市渔业(yúyè)部门人员和沿海渔民代表在这里一同投放鱼苗。“此次投放的大黄(dàihuáng)鱼苗约四个月大、体长(tǐzhǎng)8公分,黑鲷苗约三个月大、体长5公分,预计两年半到三年后长成。”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党委委员刘伟成介绍。
当天,浙江(zhèjiāng)沿海各地同步放流各类(gèlèi)海洋水生(shuǐshēng)生物苗种近2亿单位(dānwèi),包括大黄鱼、黑鲷、曼氏无针乌贼、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等品种。这只是全年计划的一部分,今年,浙江还要在产卵场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等重点海域,分批放流海洋水生生物苗种超15亿单位。
数十年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zīyuán)持续衰退,传统捕捞业发展(fāzhǎn)遇到瓶颈,海洋生态环境(shēngtàihuánjìng)也亟待保护(bǎohù)。“我们采取‘堵疏结合’策略,一边降低捕捞强度,一边通过养护措施修复海洋资源。”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海洋渔业处副处长方佩儿说。“十四五”以来,浙江已累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放流各类(gèlèi)水生生物约170亿单位。
增殖放流活动现场。记者 赵静 摄(shè)
耕海万顷,更要养海万年。为保护鱼儿的栖息地,浙江获批建设了15个(gè)国家级海洋牧场(均为资源养护型(xíng)),投放各类礁体120万空(wànkōng)立方,这些礁体孕育着底栖生物和附着物,为水生生物提供(tígōng)充足(chōngzú)饵料。浙江还在建设6个渔业资源修复类项目,总投资额超10亿元,有力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保护。
“海钓(hǎidiào)这么多年,一次钓到这么多,还是(háishì)头(tóu)一回。”日前,温州市民朱兵惊喜地钓获了满满一筐黑鲷。这些年,还有一批渔业资源恢复的典型:绝迹多年的曼氏无针乌贼,在突破人工繁育技术并持续(chíxù)放流后,已重归百姓餐桌;曾濒临“绝迹”的野生大黄鱼,现在“大网头捕获(bǔhuò)”时有报道。
“增殖放流有效(yǒuxiào)缓解了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方佩儿说,据(jù)监测,近年来浙江渔场主要经济鱼类密度增加,资源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如今,沿海地区(yánhǎidìqū)不断凝聚全民保护的共识。上个月,石塘(shítáng)渔嫂阿敏参加了温岭黄金海岸线清滩行动,通过浙江“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共同呵护(hēhù)海洋生态环境。
潮(cháo)新闻 记者 胡静漪 赵静 通讯员 蒋永铭
20米长的放生船“储鱼舱”内,密密麻麻的鱼苗将海水“染”成深色,舱盖开启,325万尾(wànwěi)小鱼沿着滑道欢快地涌入东海……6月6日,省海洋经济发展(fāzhǎn)厅(tīng)、台州市人民政府在(zài)温岭举办全国海洋宣传日暨全国放鱼日浙江省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乘船约(yuē)半小时,就进入了温岭积洛三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10余位省(shěng)市渔业(yúyè)部门人员和沿海渔民代表在这里一同投放鱼苗。“此次投放的大黄(dàihuáng)鱼苗约四个月大、体长(tǐzhǎng)8公分,黑鲷苗约三个月大、体长5公分,预计两年半到三年后长成。”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党委委员刘伟成介绍。
当天,浙江(zhèjiāng)沿海各地同步放流各类(gèlèi)海洋水生(shuǐshēng)生物苗种近2亿单位(dānwèi),包括大黄鱼、黑鲷、曼氏无针乌贼、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等品种。这只是全年计划的一部分,今年,浙江还要在产卵场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等重点海域,分批放流海洋水生生物苗种超15亿单位。
数十年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zīyuán)持续衰退,传统捕捞业发展(fāzhǎn)遇到瓶颈,海洋生态环境(shēngtàihuánjìng)也亟待保护(bǎohù)。“我们采取‘堵疏结合’策略,一边降低捕捞强度,一边通过养护措施修复海洋资源。”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海洋渔业处副处长方佩儿说。“十四五”以来,浙江已累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放流各类(gèlèi)水生生物约170亿单位。
增殖放流活动现场。记者 赵静 摄(shè)
耕海万顷,更要养海万年。为保护鱼儿的栖息地,浙江获批建设了15个(gè)国家级海洋牧场(均为资源养护型(xíng)),投放各类礁体120万空(wànkōng)立方,这些礁体孕育着底栖生物和附着物,为水生生物提供(tígōng)充足(chōngzú)饵料。浙江还在建设6个渔业资源修复类项目,总投资额超10亿元,有力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保护。
“海钓(hǎidiào)这么多年,一次钓到这么多,还是(háishì)头(tóu)一回。”日前,温州市民朱兵惊喜地钓获了满满一筐黑鲷。这些年,还有一批渔业资源恢复的典型:绝迹多年的曼氏无针乌贼,在突破人工繁育技术并持续(chíxù)放流后,已重归百姓餐桌;曾濒临“绝迹”的野生大黄鱼,现在“大网头捕获(bǔhuò)”时有报道。
“增殖放流有效(yǒuxiào)缓解了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方佩儿说,据(jù)监测,近年来浙江渔场主要经济鱼类密度增加,资源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如今,沿海地区(yánhǎidìqū)不断凝聚全民保护的共识。上个月,石塘(shítáng)渔嫂阿敏参加了温岭黄金海岸线清滩行动,通过浙江“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共同呵护(hēhù)海洋生态环境。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