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号楼”里的历史印记——汾西重工工业遗产的蝶变与传承
“五号楼”里的历史印记——汾西重工工业遗产的蝶变与传承
“五号楼”里的历史印记——汾西重工工业遗产的蝶变与传承在太原,有这样一家企业,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shǎnyào)在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船舶集团汾西重工有限责任(yǒuxiànzérèn)公司,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lìshǔyú)世界500强(qiáng)之一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家水中装备、舰船电机、海洋船舶等多个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jǔzúqīngzhòng)的地位。
历史的印记:苏联援建的建筑(jiànzhù)遗产
1954年,新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汾西机器厂(汾西重工的(de)(de)前身)经国家批准(pīzhǔn),于太原动工兴建。厂区(chǎngqū)由苏联国家设计院设计,其中的“五号(wǔhào)楼”成为了建厂初期的标志性建筑。1956年,“五号楼”开工建设,1957年竣工投入使用。它由三个独立楼体组成,中部主楼三层,设有地下人防工程一层,是当年的厂部办公楼;南北副楼各两层,南部为理化室,北部为福利楼,三栋楼在二层以楼道相连,一层自然形成(xíngchéng)的南北门洞,被大家(dàjiā)亲切地称为“二道门”,穿过此门,便是(biànshì)工厂的生产区(shēngchǎnqū),整座建筑宛如一道坚固的厂房屏障。
岁月流转,2004年,在(zài)建厂50周年庆典之际,工厂在“五号楼”正前方奠基建设新(xīn)办公大楼,原“五号楼”开启了它新的使命,主要用于历史展览(zhǎnlǎn)和档案存放。2010年,工厂以(yǐ)“五号楼”为基础,筹建“汾西重工展览馆”,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这座承载着工厂历史变迁和职工(zhígōng)记忆的建筑,华丽变身为展示(zhǎnshì)企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场所。2019年4月,它被列入中国工业遗产第二批保护名录,2021年7月,又被授予(shòuyǔ)“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
文化(wénhuà)的传承:汾西重工展览馆
建成的汾西重工展览馆,建筑面积(jiànzhùmiànjī)1200平方米(píngfāngmǐ),珍藏着建厂以来(yǐlái)的850余张图片、3.2万余字说明(shuōmíng)文字和386件各类珍贵史料。这些展品中,有企业留存归档的,也有许多是厂内职工及家属捐赠的,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比如那件“留学时期的笔记”,它被摆放(bǎifàng)在醒目位置,无声(wúshēng)地诉说着老一辈科学家面对困难环境时一丝不苟、细心钻研的精神。
在这里,运用数字化手段和声光电技术,生动展示了我国重点项目的发展史和企业(qǐyè)自身的成长历程,为企业留下了可以(kěyǐ)触摸的历史。2013年11月,经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专家组现场审核(shěnhé),展览馆被认定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wénhuàjiàoyù)基地”,是全国百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之一,也(yě)是山西省首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如今,展览馆全年向社会开放,吸引着高校师生(shīshēng)、科研院所、业务单位等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它对内展示了企业形象、凝聚了人心(rénxīn),对外则发挥着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文化传承和企业精神教育的(de)重要作用,立足当地,辐射周边,产生了良好(liánghǎo)的社会效益。
保护与利用:“一馆三室”的(de)文化品牌
除了汾西重工展览馆,工厂还(hái)相继建成了产品(chǎnpǐn)陈列室、仪器仪表陈列室等,与展览馆共同构成了富有汾西工业特色的文化品牌。
展览馆和三室全方位展示了汾西重工从基业初奠到改革发展各个时期所取得的(de)成果,成为了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展示企业形象的重要名片。在这里,你可以(kěyǐ)看到历史上立(shànglì)有战功的装备、苏联专家设计的工厂原始图纸、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的干部任免文件,还有“蛟龙”号主推电机和企业各个时期的163枚公章等。同时(tóngshí),也能听到那些为国家国防建设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两弹一星”奉献者尚义禄安全护送原子弹球心到试验靶场参加氢弹爆炸试验,模范退休干部李科文心系人民、牺牲个人利益,技术员(jìshùyuán)傅永涵(fùyǒnghán)赴苏学习时严谨细致的工作学习笔记(bǐjì)等。老式绞肉机、打气筒、液化气罐等老旧物件,更是折射出(zhéshèchū)工厂改革脱困时期的艰难岁月,它们虽已(yǐ)不再具有原始功能,却散发着(zhe)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参观者驻足欣赏(xīnshǎng)。
苏式老楼、红墙厂房、文化长廊……走进汾西重工,仿佛走进了一座工业历史的博物馆,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展示着企业(qǐyè)(qǐyè)的辉煌历程。而(ér)如今,汾西重工正以这些工业遗产(yíchǎn)为基础,努力发挥其文化功能和社会(shèhuì)价值,讲好企业故事,传播好企业文化,让更多社会公众走进这里、了解企业,用文化力量支撑强国建设(jiànshè),助力实现“强国梦”。
记者 张秀丽 太原(tàiyuán)日报


在太原,有这样一家企业,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shǎnyào)在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船舶集团汾西重工有限责任(yǒuxiànzérèn)公司,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lìshǔyú)世界500强(qiáng)之一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家水中装备、舰船电机、海洋船舶等多个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jǔzúqīngzhòng)的地位。
历史的印记:苏联援建的建筑(jiànzhù)遗产
1954年,新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汾西机器厂(汾西重工的(de)(de)前身)经国家批准(pīzhǔn),于太原动工兴建。厂区(chǎngqū)由苏联国家设计院设计,其中的“五号(wǔhào)楼”成为了建厂初期的标志性建筑。1956年,“五号楼”开工建设,1957年竣工投入使用。它由三个独立楼体组成,中部主楼三层,设有地下人防工程一层,是当年的厂部办公楼;南北副楼各两层,南部为理化室,北部为福利楼,三栋楼在二层以楼道相连,一层自然形成(xíngchéng)的南北门洞,被大家(dàjiā)亲切地称为“二道门”,穿过此门,便是(biànshì)工厂的生产区(shēngchǎnqū),整座建筑宛如一道坚固的厂房屏障。
岁月流转,2004年,在(zài)建厂50周年庆典之际,工厂在“五号楼”正前方奠基建设新(xīn)办公大楼,原“五号楼”开启了它新的使命,主要用于历史展览(zhǎnlǎn)和档案存放。2010年,工厂以(yǐ)“五号楼”为基础,筹建“汾西重工展览馆”,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这座承载着工厂历史变迁和职工(zhígōng)记忆的建筑,华丽变身为展示(zhǎnshì)企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场所。2019年4月,它被列入中国工业遗产第二批保护名录,2021年7月,又被授予(shòuyǔ)“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
文化(wénhuà)的传承:汾西重工展览馆
建成的汾西重工展览馆,建筑面积(jiànzhùmiànjī)1200平方米(píngfāngmǐ),珍藏着建厂以来(yǐlái)的850余张图片、3.2万余字说明(shuōmíng)文字和386件各类珍贵史料。这些展品中,有企业留存归档的,也有许多是厂内职工及家属捐赠的,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比如那件“留学时期的笔记”,它被摆放(bǎifàng)在醒目位置,无声(wúshēng)地诉说着老一辈科学家面对困难环境时一丝不苟、细心钻研的精神。
在这里,运用数字化手段和声光电技术,生动展示了我国重点项目的发展史和企业(qǐyè)自身的成长历程,为企业留下了可以(kěyǐ)触摸的历史。2013年11月,经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专家组现场审核(shěnhé),展览馆被认定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wénhuàjiàoyù)基地”,是全国百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之一,也(yě)是山西省首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如今,展览馆全年向社会开放,吸引着高校师生(shīshēng)、科研院所、业务单位等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它对内展示了企业形象、凝聚了人心(rénxīn),对外则发挥着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文化传承和企业精神教育的(de)重要作用,立足当地,辐射周边,产生了良好(liánghǎo)的社会效益。
保护与利用:“一馆三室”的(de)文化品牌
除了汾西重工展览馆,工厂还(hái)相继建成了产品(chǎnpǐn)陈列室、仪器仪表陈列室等,与展览馆共同构成了富有汾西工业特色的文化品牌。
展览馆和三室全方位展示了汾西重工从基业初奠到改革发展各个时期所取得的(de)成果,成为了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展示企业形象的重要名片。在这里,你可以(kěyǐ)看到历史上立(shànglì)有战功的装备、苏联专家设计的工厂原始图纸、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的干部任免文件,还有“蛟龙”号主推电机和企业各个时期的163枚公章等。同时(tóngshí),也能听到那些为国家国防建设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两弹一星”奉献者尚义禄安全护送原子弹球心到试验靶场参加氢弹爆炸试验,模范退休干部李科文心系人民、牺牲个人利益,技术员(jìshùyuán)傅永涵(fùyǒnghán)赴苏学习时严谨细致的工作学习笔记(bǐjì)等。老式绞肉机、打气筒、液化气罐等老旧物件,更是折射出(zhéshèchū)工厂改革脱困时期的艰难岁月,它们虽已(yǐ)不再具有原始功能,却散发着(zhe)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参观者驻足欣赏(xīnshǎng)。
苏式老楼、红墙厂房、文化长廊……走进汾西重工,仿佛走进了一座工业历史的博物馆,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展示着企业(qǐyè)(qǐyè)的辉煌历程。而(ér)如今,汾西重工正以这些工业遗产(yíchǎn)为基础,努力发挥其文化功能和社会(shèhuì)价值,讲好企业故事,传播好企业文化,让更多社会公众走进这里、了解企业,用文化力量支撑强国建设(jiànshè),助力实现“强国梦”。
记者 张秀丽 太原(tàiyuán)日报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